名词解释:显性采访 | 18暨南大学新传专硕真题解析07
北大胡师姐
北大新传院研究生
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6年
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
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
18暨南大学新传专硕:名词解释:显性采访
答题思路
关于“显性采访”的名词解释注重考察对新传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,回答此题时应注意合理构思好答题结构,一般采用“总分总”的答题结构,在开头直截了当阐释清楚“显性采访”的概念,除此之外内容还应包含显性采访的特点。而隐性采访又通常与显性采访结合起来考察,所以本题也要将两者进行对比作答。前不久的关于川航事件的热点话题就与“隐性采访”的知识相关联,说不定就是明年的考题。
另外,回答时切忌机械背诵和缺乏结构层次,除了要做到要点无遗漏之外,还应保证有清晰的答题思路及框架。
一
显性采访的基本含义
显性采访是相对隐性采访而言的一种常规新闻采访方式。指的是以记者身份进行的公开采访。过程中,报道者需公开自己的记者身份、采访的真实意图、采访工具和设备等,确保采访活动是在受访者明确知道记者行为性质的情况下进行。
隐性采访则相反,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,不公开地猎取新闻素材。
二
显性采访的主要特点
1、行为公开性。由于显性采访需要公开身份、表明目的采访,所以也不可避免地具有“行为公开性”的特点;
2、对象依赖性。记者要依靠采访对象获得消息,并且需要通过采访对象了解情况,依靠他们的帮助;
3、对象制约性。显性采访受采访对象的接受采访意愿、对事件的观点立场以及情绪变化等影响;
三
显性采访的实践难题
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多数新闻报道,都是基于显性采访——从突发事件现场报道,到人物专访。因为职业新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公开的社会活动。在大部分情境下,采访活动不仅没有必要隐瞒身份和意图,而且信息的公开反而有助于赢得采访机会、保障采访效果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所谓“显性”,本来就是采访的常规。
然而,由于行为的公开性,对象的依赖性和制约性,显性采访在面对某些选题时,很难获得采访机会、事实真相,或者达不到生动的报道效果。于是,一些媒体从业者转而采取门槛更低、更容易实现采访目的隐性采访。常用于揭黑、爆料、舆论监督等特殊领域。然而,由于这种行为对当事人是一种欺骗,不仅是对对方的不尊重,有损隐私权,也有损媒体的公信力,破坏社会正义。
四
显性采访的总体评价
1、显性采访在某些情境下的确具有挑战性,但不等于完全不可行。媒体采访者应当首先想办法提高自身的采访技巧、调查能力,不能因为有难度,就降低了道德标准、急功近利。
2、显性采访也是对记者采访活动的一种监督和约束,防止滥用权力。
3、虽然隐性采访表面看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,但实际上有巨大的副作用。必须严格限制,遵循一定的法律和道德伦理来进行。
五
参考文献
[1]蓝鸿文.新闻采访学(第3版)[M]人民大学出版.
大家有任何问题,请在文后留言区留言,胡师姐为你解答。
本期推荐:
以梦为马,陪你一路成长
不失初心,不忘初衷
北大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
微信号 : Miss_MJC